English       繁體中文

針對不同睡眠問題的策略

◅ 行為策略

離開睡房「通行證」

部份孩子經常會用不同的原因和藉口離開睡房找爸爸媽媽。如家長面對這個問題,可給孩子一張離開睡房「通行證」。孩子可以利用這張通行證每晚離開睡房一次,之後這張證就要被收起,到第二晚才可以再使用。家長可與孩子協議使用這張證的條件:(1)離開房間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例如喝水、上洗手間、跟爸爸媽媽擁抱一下等;(2)不可以離開房間一段長的時間。家長可以讓孩子自行設計這張通行證讓他們把這個規則當成遊戲。如果發現孩子有實際需要離開房間更多次,建議因應他的需要調整通行證的次數,然後再逐步減少(例如由三次減到一次)。

淡化對陪睡的依賴

有些孩子會特別依賴父母陪睡。家長可使用以下方法處理這個情況: 在睡覺時間循序漸進地遠離孩子以淡化其對陪睡的依賴 - 開始時父母可以先在孩子床上陪睡一段時間,慢慢地父母改成睡在孩子床邊的一塊床墊上,之後再慢慢變成睡在睡房的另一角落,直至不用再睡在孩子的房間孩子也可以安穩入睡。

令孩子習慣早睡的兩個方法

如果孩子經常久久不能入睡,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a. 採用漸進的方式推前孩⼦的睡眠時間

首先,找一個孩子可以很快入睡的時間(這個時間可能很晚,但這不要緊),然後讓孩子習慣在這個時間上床睡覺。當孩子適應了在這個時間很快入睡後,可以逐步將上床時間推前,每兩至三晚推前15-30分鐘,直至最後達到理想的上床睡眠時間。使用這個方法期間,第二天早上的起床時間一定要保持一樣,亦儘量不要讓孩子午睡。

b. 另一個慢慢提早上床時間的方法叫作「先退後進法」。

首先,為孩子定一個時間限制,在這個時間限制內你的孩子就應該睡著(例如30分鐘)。如果他們在限定時間內不能入睡,可以讓孩子離開床做一些平靜的活動,例如看書和聽音樂,並持續一段原先定好的時間。之後,再讓他們上床睡覺。這方法可以提升你的孩子入睡的動力。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直到你的孩子能睡著為止。如果你的孩子終於可以在原本定的時間限制內睡著(30分鐘),就可以慢慢縮短這個時間限制作為新的目標(例如20分鐘就要睡著)。

生理時鐘療法:令你的孩子習慣一個更遲的睡覺時間

針對太早醒來、不能入睡、夜間醒來的問題,家長可以用「生理時鐘療法」。家長可以有系統地慢慢推遲你孩子睡覺的時間(每次大約10至30分鐘),並在日間維持一個有規律的生活時間表。不斷持續這個過程直到你的孩子找到最適合的睡覺時間。

改善影響睡眠的行為: 「消除法」或「逐漸消除法」

如果孩子有一些影響他們睡眠的問題行為(例如睡前大哭大叫),家長可以試試以下的兩個方法去改善他們這些行為: 第一個方法是在他們上床之後, 完全不理會他們(任由他們大哭大叫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這個訓練過程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可能會短暫地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造成父母的心理壓力,但長遠來說這個訓練可以令孩子學會平靜地睡覺。 切記,這個方法需要按照實際情況使用。如果孩子在房間裏作出危險的行為(如傷害自己),家長是需要介入的。

另一個方法是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不理會他們,但如果他們過了那一段時間都不能入睡,家⾧可到孩⼦的房間裡短暫地逗留(約一分鐘的時間),停留時間不宜過長,因這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家⾧此時應避免與孩⼦過度交談,冷靜地再次勸諭孩⼦睡覺。到房間內檢視孩⼦的⽬的在於讓家⾧安⼼以及確保孩⼦依然在臥室內。若孩子離開睡床,應將他/她重新送回床上。回應孩子哭鬧的等待時間可以每晚逐漸延長,讓孩子慢慢學會自主入睡的能力。

處理夜驚的方法:定時喚醒法

如果你的孩子在夜裡某一個特定時間大喊大叫,而第二清早忘記自己這個行為;這可能是一種叫作「夜驚」的現象。在夜驚的時候,你很難喚醒他們。如果你的孩子有這種情況,可以用「定時喚醒法」處理。

你可以在你的孩子平常「夜驚」前的30分鐘叫醒他們,並讓孩子重新入睡。那個叫醒孩子的動作應盡量避免刺激,大概足以讓孩子醒來睜開眼睛就已足夠。之後,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個星期沒有「夜驚」,可以試試逐漸減少叫醒他們的次數(例如一星期有一晚不叫醒孩子,到之後一個禮拜變成一星期兩晚不叫醒孩子)。如果「夜驚」重新出現,可以再次每晚叫醒他們。但是,不要假定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取代醫學治療。如果你很擔心孩子的睡眠問題,切記要及時諮詢醫生或有關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