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機成癮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打機成癮是指一個人持續不能控制自己的打機行為,以致損害日常生活。該會正研究把打機成癮正式列為心理疾病,是繼賭博失調後,第二個可能會被醫學界納入行為失調的成癮疾病。

而跟據香港大學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於2017年進行的「香港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初步估計本港有近一成學童屬有風險或可能已經患上打機成癮,情況不容忽視。打機成癮者的表現打機成癮者可能會有以下的行為表現:


 

 

但如要作診斷,我們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作全面評估。

 

 

 

打機成癮帶來的後果
沉迷打機會對身心造成極大的損耗,亦有機會影響生活各層面,如社交、學業及經濟等。

 

 

身體方面
損害視力: 電子產品的藍光是能量極高的光線,長期接觸可對視網膜造成永久損害。
影響睡眠: 藍光會抑制大腦分泌褪黑素,如睡覺前半小時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
致肥: 沉迷打機可使人忽略運動, 以致脂肪累積,導致肥胖。

性情方面
導致暴躁: 如長時間接觸暴力遊戲,性情會變得暴躁,對暴力感到麻木,因而接受暴力。
引致抑鬱: 打機成癮可影響睡眠、運動及正常社交生活,增加患上抑鬱的風險。

社交方面
若花過多時間打機,會大大減少與人面對面相處的機會,長久會削弱社交能力。

學業方面
沉迷打機可導致睡眠不足,以致翌日沒有精神上課。此外有些孩子因整天想著電子遊戲,以致功課、溫習都變得馬虎,結果成績下滑。

經濟方面
有些電子遊戲需要玩家買點數咭。如缺乏自制力,可導致花費過多金錢,甚至欠債。

 

 

 

打機成癮是如何形成的?
對於許多電子遊戲玩家來說,打機的確樂趣無窮。若細心觀察,可留意到打機可滿足到以下心理需要:


 

 

 

 

1. 解悶。
某些遊戲可讓玩家自選角色,再自訂髮型、膚色、身型,隨意「變身」。玩家從而可嘗試不同的角色與不一樣的生活。

2. 給予成功感。
玩家完成任務後可過關,每一關的難度都稍增,但獎賞亦更大,使人欲罷不能。

3. 滿足社交需要。
透過多人線上模式的遊戲,玩家與隊友建立關係,感受「共同進退」。

4. 讓玩家逃離現實世界,暫時忘記壓力與煩惱。
因此,即使我們說打機樂趣多,但其實「好好玩」只是表面的現象。深層的問題是當事人自身面對各樣的難題,例如感到苦悶、自卑、孤單或壓力過大,才需要利用電子遊戲尋找快樂,結果常常打機,最後發展為打機成癮。如要有效地處理打機成癮,需去除成癮前因,才能長遠地解決問題。